

案情简介:

刘婷(化名)一岁时父母离异,刘婷随父生活,由祖父母和姑母刘莹(化名)照顾。刘婷三岁时父亲去世,祖父母和刘莹将其抚养长大。刘婷大学期间,祖父母相继去世,祖父母留下的房产(门面房)由刘莹管理,刘莹每年给刘婷转20000元房租收入,姑侄关系更加亲密。2015年大学毕业的刘婷与浙江籍的一个小伙子恋爱了,刘莹不愿意侄女远嫁就表示坚决反对;刘婷听不进刘莹的意见,未告知刘莹就在浙江举行了婚礼;2016年春节期间刘婷携老公返乡探亲,刘莹避而不见。此后,刘婷将刘莹的电话和微信都拉黑,刘莹停止向刘婷转交租金。2019年初刘婷一纸诉状告到法院,要求和刘莹分割祖父母遗产。

FAMILY
法庭在组织调解时,刘莹提出必须见到刘婷本人才同意调解或者开庭;刘婷则表示这辈子再也不愿见到姑母。调解工作陷入僵局,但承办法官没有放弃努力,经过认真研判,制定出调解方案。第一步,法官与刘婷互加微信,不间断地和刘婷交心,取得刘婷的信任;第二步,法官在微信上向刘婷展示了房产价格评估收费标准,告知刘婷如果不能调解解决纠纷,就需预交30000元评估费对房产进行评估,而且审理期限会大大延长,势必加大诉讼成本;第三步法官与刘婷的委托律师充分沟通,陈说利害,在尽量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问题上达成共识;第四步,刘莹拿法官的手机在微信里用语音向刘婷喊话,表示迫切希望尽快见面,放下嫌隙、重拾亲情;当法官感觉到刘婷虽然心有所动,但仍然犹豫不决时,果断实施了第五步,说服刘莹向刘婷的银行卡打过3年的房屋租金60000元。至此,刘婷的思想顾虑彻底消除,按照法庭的传唤准时到庭,调解工作异常顺利,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调解书送到双方手中。刘莹邀请刘婷回家吃饭,刘婷答应并提出请求刘莹陪其去给祖父母和父亲扫墓,刘莹说:“这才是我们刘家的好闺女!”姑侄二人相拥而泣。

法官感言:
这个案件的当事人,情感纠葛大于利益之争。在刘婷的成长过程中,姑母刘莹付出较多,差不多扮演了母亲的角色,刘婷在终身大事上不听其劝告,心理落差较大,在心理上难以接受;刘婷从小失去父母,性格较为独立,在婚姻上更是坚持自我,又因年幼而不懂得沟通,举行婚礼也不告知姑母,导致姑侄关系紧张直至发展到“失联”绝交,在情感上筑起一座“冰城”。家事法官在处理这个案件时,充分运用了“攻心术”,向刘婷发力,向律师借力,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成功“破冰”,打开了当事人的心结,家事法庭变成了亲人间消除隔阂、修复亲情的桥梁。

图片来源于网路

供稿:左权县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团队
